【CAC2021 基础专题】深耕航天“三遥”六十载争作装备“三化”急先锋 集结完毕!
时间: 2024-06-11 20:17:45 | 作者: 五星电视体育频道在线直播
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将于2022年5月13-15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届大会设置共计近70个专题论坛,涵盖航天、类脑智能、军事智能、认知计算等多个热点方向!
基础专题——深耕航天“三遥”六十载,争作装备“三化”急先锋集结完毕,将于5月14日召开!敬请期待!
2021年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60周年华诞,也是中国自动化学会遥测遥感遥控专业委员会成立60周年华诞。六十年峥嵘岁月,在上级学会指导下,遥测遥感遥控专委会始终致力于遥测遥感遥控技术的学术创新交流工作。自1961年以来,主办学术交流活动百余次,创办《遥测遥控》学术会刊,在遥测遥感遥控领域始终起到学术引导和示范作用,在提高我国遥测遥感遥控技术水平,引领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庆祝遥测遥感遥控专委会成立六十周年,并助力中国自动化学会六十华诞会庆活动,遥测遥感遥控专委会积极开展“2021中国自动化学会遥测遥感遥控专题论坛暨2021中国遥测遥感遥控峰会”,回顾和汲取遥测遥感遥控专委会60年专业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聚焦和擎画遥测遥感遥控专委会在国防装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责任与发展路径,争做国防装备“三化”融合发展急先锋,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形势下航天测控通信面临全球覆盖的天地基测控网络、按需服务的测控新模式、无人集群协同组网和安全可靠测控链路等新技术需求。围绕新形势下航天测控的背景和技术需求,以军事智能化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建设航天智能测控通信网络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星间组网测控与通信链路技术、随遇接入与智能化测控资源调度技术、集群目标协同组网技术和测控链路抗干扰技术。对以上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航天智能测控通信网络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李凉海,北京遥测技术探讨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遥测遥感遥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激光与太赫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航天运载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遥测遥控》期刊编委会主任委员。装发有效载荷专业组、航空高分工程专业组以及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专业组专家。1990年3月参加工作,1993年11月入党。历任北京遥测技术探讨研究所二室副主任、主任、研发中心科研技术处处长兼六室主任、研发中心副主任兼六室主任、研发中心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务。长期从事航天测控、遥感、卫星导航专业的技术研究和领导工作,在激光遥感、气象微波遥感、海洋微波遥感、卫星中继通信、二代导航通信等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主持研制国内第一部星载双频降水测量雷达和星载激光雷达,先后获得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6项,先后获得航天基金奖、航天创新奖等奖项,为我国新一代气象和海洋遥感、天基测控、航天遥测遥控、卫星导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的射前测试和发射控制大都为有线方式,连接复杂、使用不便。急需改进,本报告从新体制通信技术入手,提出一种无线测发控系统框架并就抗干扰等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为研制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的无线测发控系统提出了新思路。
赵良,一直从事飞行器测控与通信技术研究,主持和参加过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横纵向预研课题多项。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遥测遥感遥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理事、北京宇航学会导航与通信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部专家等,发表SCI、EI等论文十多篇。
本报告通过对未来无人平台体系应用需求的分析,总结了无人系统试验特点,设计了无人平台终端战遥系统的结构和指挥系统结构,提成了平台级OODA环和体系级PREA环相互嵌套的智能决策模式,描述了未来海上无人平台体系运用方法。
孙翱,工学博士,曾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总工程师。一直从事航天测控技术,智能决策等研究。是首批高新科技人才,科技进步奖评委。出版学术著作7部,发表论文138篇,获得专利9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4项。指导博士后8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是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所带领的测控通信科研团队2019年荣立集体一等功。曾担任2019年中国遥测遥控科技大会执行主席。
以国际上的著名案例,解读军用反无人机测控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分别从不同的技术层面,深入研究无人机的安全飞行条件和正常执行任务的条件,进而实现破解这些条件,达到反无人机的目的。报告内容中讲解了各种反无人机的测控技术方法,以及对未来反无人机的测控技术提出了建议,这一些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具备比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黄大庆,研究员/博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小型无人机先进的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京长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中国航空学会无人机分会测控与数据链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遥感遥测遥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战术技术与飞行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安控分联盟副理事长,曾任总装备部无人机专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担任多个无人机型号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航空基金、国防预研、“973”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获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个人荣誉奖章,获航空航天部个人一等功、二等功,获国防科工委银奖。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次,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次,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次、二等奖四次。
面向系外行星光干涉直接成像任务,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类地行星探测计划,分析了卫星编队基线的测量需求,讨论了可应用于星间测量的高精度测距技术,最后介绍了团队在星间基线距离测量方面的工作进展。
孙海峰,博士,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任陕西省空间超限探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钱学森空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2009年和2015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分别获得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士学位和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在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导航理论与技术,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空间卫星编队的精密测量。在TIE, AST、AA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火箭军×××预先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主持院所联合的横向课题多项。
报告介绍了航天器测控通信任务的特点与需求,分析了测控与通信技术的难点及发展的新趋势,并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例,介绍了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设计方法和发展展望。
黄克武,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探讨研究,曾任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主任设计师,参与神舟八号~十二号载人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等航天器设计、研制及在轨飞行任务。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5项、国军标3项、合著1部。
SAR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成像特点,不受云层、天气和昼夜等因素影响,显示出它与光学遥感器相比的优越性,自1978年美国发射首颗载有SAR的海洋卫星Seasat以来,星载SAR受到世界各国的格外的重视并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在军事侦察、地形测绘、植被覆盖分析、海洋及水文观测、环境及灾害监视、资源勘探、地表变化监测等领域发挥了逐渐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至今,全球累计发射SAR卫星超过20颗,在此期间,随着遥感市场对星载SAR数据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和应用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针对广阔的商业市场需求,欧洲、加拿大等国先后发展了商用SAR遥感卫星系统,取得了巨大成功,占据了全球商业SAR遥感市场。英国、日本、以色列、美国则分别提出了各自的低成本小型SAR卫星项目计划,如英国萨瑞公司的NovaSAR项目、日本的100kg级小型SAR卫星,芬兰的ICEYE卫星,美国的CapellaSpace公司商业SAR项目。在国内,各类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项目也快速出现,微波遥感SAR卫星方面,2016年8月成功发射的高分三号作为国内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整星质量约2800kg,在轨设计寿命8年。另外,目前八院、五院东方红、中科院上海微小以及很多商业小卫星公司都有小型SAR卫星项目发展计划,海思一号SAR卫星、齐鲁一号SAR卫星已经在轨运行。
综合国内外SAR卫星的发展和运营状况,星载SAR系统呈现出以下趋势:a. 微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SAR成像技术的创新,使得低成本、小型SAR卫星非常关注,正成为天基微波遥感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b. 积极发展、部署SAR星座系统,利用组网优势获取更高的时间分辨率。c. 高分辨率(1m以下)、多极化、具备精确轨控(重轨精度50m~500m)能力的天基SAR系统成为发展重点,以满足对更高任务应用性能(如InSAR测量、DEM获取等)的要求。
张振华,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研发中心副主任,海洋遥测创新中心副主任,2007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北遥所从事雷达系统模块设计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微波海洋与气象遥感、SAR成像、精确制导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并带领团队完成多个新型遥感载荷的研制,形成SAR技术为核心的系列新产品。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创新奖。
还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抓紧时间注册CAC2021,让我们5月相约北京,不见不散!
2022“CAA云讲座” 期待有你 全景CAC2021,你想了解的内容都在这里! 定了!跨年贺会庆,春暖花开再相聚 中国自动化学会六十周年纪念画册重磅发布! 关于征集自动化、信息及智能科学领域科普成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