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农人”播种“兴农梦”

“新农人”播种“兴农梦”

时间: 2024-07-19 09:36:02 |   作者: 五星电视体育频道在线直播

产品详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宁海聚焦乡村振兴,一直在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全县涌现出一批农村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农业经理人和“新农人”。他们在广阔的田野上大展身手,为宁海传统农业的转型注入了澎湃动能和新活力。

  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宁海传媒集团特别推出一批优秀新农人典型,希望我们在领略这些优秀人物风采的同时,能逐步推动更多的新农人、兴农人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在缑城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养水盐度、水温、pH值、菌群……这些都影响着虾的生长状态,必须要时刻关注。”近日,记者在盛宁水产有限公司见到了戴润泽,炎炎夏日里,戴润泽正一只池子一只池子地查看水质观察对虾的生长状态,养虾基地覆盖了两层保温膜,在阳光下曝晒,更显酷热。戴润泽在水池和实验室之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汗水就湿透了衣衫。

  戴润泽今年31岁,从浙江海洋大学毕业后,他看中凫溪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回乡深耕水产养殖业。2012年,戴润泽的父亲戴盛培创办了宁海盛宁水产有限公司,主要是做半滑舌鳎和石斑鱼的养殖,2017年,戴润泽接手公司后,对公司做了改革,暂停了养殖周期长达两年的半滑舌鳎,选择了生长周期短、能产生更好经济效益的南美白对虾,但时间一长,他发现,南美白对虾市场相对饱和,且抗病能力较弱,为此,戴润泽马不停蹄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2022年,戴润泽在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后,决定引进新品种金刚虾。“这种虾最早来源于非洲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地,也称南非斑节对虾、莫桑比克草虾。金刚虾抗病能力要比南美白对虾强很多。”戴润泽说,更重要的是,金刚虾是在农历4-5月放苗,等到10月份就能长成上市。凭着科学的养殖方法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戴润泽第一年养殖金刚虾就取得了大丰收。去年,盛宁水产有限公司产出金刚虾3万斤,每斤价格达80-100元,大的金刚虾8-10条就能达1斤。“客户都说色泽漂亮,肉质Q弹鲜中带甜,非常好吃。”金刚虾以优良品质慢慢打开了市场,销售到上海、杭州等地。

  今年起,戴润泽又开始探索工厂化养殖日本对虾的新思路,通过多年对日本对虾的试养以及研究,目前已能够克服许多日本对虾在工厂化养殖中出现的问题,相较于前几年成活率以及产量也有显著上升。“日本对虾就是我们常说的基围虾,也叫沙虾,因极难高产造成了高昂的价格,过年期间每斤能卖到300多元。”为研究养好新品种,戴润泽经常以“塘”为家,每晚入睡前都要仔细巡视一遍,确保水塘的温度、pH值适宜鱼虾生长。

  在近7年的不断摸索中,戴润泽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养殖范围逐步扩大,把养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自他回到家乡后,周边三四十户养殖户遇到水质变差、水产患病、滞销等问题,戴润泽都会及时帮助,给出不少建议与方案。同时,戴润泽还主持、参与了宁波大学《东海银鲳产业化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银鲳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等科研项目。2022年,宁海盛宁水产有限公司获评县级示范性青创农场。

  浙江振鸣禽业有限公司育种中心地处胡陈乡西翁村一处山坳里,三面环山,环境十分幽静。记者到达时,两个自动化饲料塔正在卸料,管理人员通过远程操作,调节仓内通风、照明、控温等情况,确保饲料储存安全、品质稳定。

  走在公司里,育种中心主任、高级畜牧师卢磊向记者介绍,中心完成了数字化改造,每个鸡舍都能实现自动控温、自动集蛋、自动喂料、自动喂水,提高了养殖管理效率。“以前养鸡全凭感觉,鸡难免出现各类疾病,现在完全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这样一些问题了。”卢磊笑着说。

  2007年,卢磊第一次来宁海,在这一待就是17年。随后几年,他现在的爱人田秀芳也来到中心从事土鸡养殖。他们都是科班出身,凭着对畜牧业的热情,两人决心扎根在此,成立了他们的小家庭,也带头成立了育种团队,专心从事土鸡育种工作。

  从师父手里接过接力棒,作为新农人,卢磊夫妇在育种工作上除了沿袭传统的人工选育方式,还借助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专业力量,运用分子遗传的选育方法,筛选出土鸡良好的基因,每一个世代都是优中选优,确保振宁黄鸡品质稳定。

  卢磊领着记者参观了育雏舍,这里养着刚刚孵化的小鸡。根据发育阶段不同,“上下铺”分开住。雏鸡在这里成长、筛选,性能过关才能搬到“青年鸡舍”。田秀芳向记者展示筛选雏鸡的标准:仔细记录每个阶段的发育情况,测定生产性能,看看反应灵不灵敏,脚掌是否有力,羽翼是否光泽,“三黄”肤色是否达标。

  现在,育种中心每4天孵化一批小鸡,小鸡从育雏舍转为产蛋种鸡通常要120天,常年保持4万只产蛋种鸡,每天产蛋量2万余枚。所产出的蛋,也要符合规定标准,才能作为种蛋进入孵化环节。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卢磊夫妇等人的努力下,2012年,“振宁黄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被国家认定的肉鸡新品种配套系。与此同时,育种中心不断的提高振宁黄鸡的种苗保护能力,走品牌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及产业政策带动下,振宁黄鸡养殖成为了带动一方经济、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从2012年到现在,振宁黄鸡在浙江省内的销量额超过了3亿元。

  有很多农户跟着卢磊夫妇养鸡致富。目前,宁海有25家振宁黄鸡养殖基地,通过与农户建立合作加盟、投资分红、吸收就业等利益联结方式,把农户紧紧系在产业链条上,既保证了黄鸡的品质优良,又能带领养殖户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平均算下来,每位农户年收入超过8万元。

  下一步,卢磊夫妇将带领团队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培育振宁黄鸡配套系Ⅱ号,继续做大品牌价值,为我县畜禽种业绿色发展不断丰满“羽翼”。

  “今年的‘彩虹吊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说起立新特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新品种,负责人阮瑞科满脸自豪,这是基地从河南引进的“彩虹吊瓜”,去年首次试种就斩获浙江省金奖。

  阮瑞科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从工业经理到农场主,这是阮瑞科“想都没想到的事”。既然已经选择了农业,那就要沉下心来潜心研究。在他的努力下,920亩的合作社旧貌换新颜,成为一家集数字化、智能化、物联感知于一体的数字农业工厂。阮瑞科更是将先进的工业理念与农业产业相融合,采用国外先进的棚膜技术,引入环境监控和智能化作业系统,动态监测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数据,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智能化作业,将传统农业合作社焕然一新,成功打造“浙江省数字农业工厂”“浙江省生态低碳农场”“宁波市十佳数字农场”。

  智能化的合作社有了,但是蔬菜瓜果的销售又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产品销售不能再局限于商超等传统模式,需要另寻出路了。”阮瑞科通过开创“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微商”“农产品+社群”的“三+”销售经营渠道,去年销售额达到700万元,相比2022年提升了40%。此外,他还带领团队推动农业、旅游业、加工业三产业融合,一方面打造休闲采摘、研学旅行等多功能区,开拓农耕文化体验,另一方面开发高的附加价值农产品,打造了小番茄制作的番茄酱和番茄果脯、桃子干等拳头产品,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多元化选择。

  “我的成功密码就是深耕农业,不断学习新技术,带着村民一起攻坚克难。”这是他创业坚持的理想信念,也是自我的工作经验总结。阮瑞科在发展自家合作社时,也不忘带动村民一起发家致富,合作社打造的共富农场,形成“由合作社负责地块培育和订单销售、农户提供劳动力”的链条模式,农户可直接参与收入分成,目前已有11户农户参与,每年每户增收达4万元。同时该合作社还打造了共富大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胡陈村作为试点签约入股,合作社代为运营,按照不低于年产出利润20%进行收益分配。

  农场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技术指导、质量把关、配套扶持等支持,尤其是胡陈乡政府,更是全程跟踪、查漏补缺,这也使得阮瑞科扎根农业的信心益发坚固。

  “看着自己种下的蔬菜瓜果一天一个样,很有成就感,种地也蛮有意思的。”提及未来,阮瑞科希望有更多的80后、90后,能走进农村,投身农业,用数字化、商业化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近日,记者见到了正在与工人们一同调试小火车赶花机的胡强强:“这是我们合作社最新引进的赶花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其授粉率将远超传统的人工竹竿和绳索‘赶花’方式。”这台机器正是为9月马上就要来临的制种水稻赶花作业准备的。

  胡强强是长街慧强家庭农场的场主,一位地道的“90后”新农人。2014年退伍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决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回到家乡。“当时,我身边的朋友都选择留在了大城市,有的进了企业,有的考了公务员。”胡强强坦言,尽管内心有所挣扎,但他终究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开启了自己的新农人之旅。

  回想起初回乡时的情景,胡强强笑道:“面对农事,可以说完全束手无策。”但他并没有气馁,父辈们有经验,他有知识,只要肯钻研,就能干成事。从此,胡强强一心扎根农田,从水稻育秧到肥料配比,他白天跟着父亲和有经验的农户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地“见习”,晚上则继续上网自学。通过参加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慢慢地,他逐渐摸索出了田间管理的门道。

  2015年,胡强强成立了宁海县长街慧强家庭农场,并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他通过稻田养鱼、鸭、虾等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升产品的质量,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业增收和农文化的传播。

  在合作社里,记者看到了各种农机和无人机,这些都是胡强强回乡后引进的先进设备。“这是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这是育秧流水线。”胡强强说。

  据了解,近年来,胡强强投资了100多万元引进各种农机和无人机,并免费为100余名农户进行操作证培训。同时,积极带领种植户入驻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微信群营销、上线小程序商城等方式加快布局线上业务,并拓展到家业务、打造研学基地,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年增收达200余万元。

  近年来,他还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围绕“产”字下功夫。如今,他不仅经营成品大米加工,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还拥有自动粮食加工厂,并注册了“下洋涂”优质米商标。新建设的年糕厂也接入了标准生产线,将合作社和周边农户种的大米加工成年糕、青麻糍、乌饭麻糍等特色产品,发挥了粮食加工转化的引擎作用,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为打响年糕品牌、推动产品进入大中城市的各大超市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充满乡土气息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肯定会蒸蒸日上。”胡强强充满信心地表示,“作为新农人,我要用我的技术和专业相关知识给村里人带来新理念、新技术,带领村民一同致富。让农民不仅要‘会种田’,还要‘慧种田’。”